负商誉是什么概念?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包括哪些?
导语:负商誉是什么概念?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包括哪些?负商誉与商誉在形成原因上正好相反,对于企业实务中出现负商誉会计人员应该进行哪些会计处理呢?下面牛算盘小编整理了关于负商誉的相关知识,一起了解一下吧。
负商誉的概念:
与商誉相对,负商誉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低于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在实务中,负商誉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被并企业存在一些账面上未能表态的不利因素,如企业已出现经营不善的端倪,已存在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或经营活动,导致以后各项利润下降,现金流入减少,从而使合并双方的成交价格低于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
负商誉会计处理:
负商誉应当是购买方所获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减去购买成本,不再允许对可辩认资产和负债大于购买成本的差额进行分摊,以减记所购入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具体来说,修订后的准则要求负商誉从商誉中扣除,其差额分别以下列情况确认为收益:
负商誉费用相关
(1)如果负商誉与预期未来损失和费用有关,该损失和费用正体现在购并方的并购计划中,且能可靠地计量,那么应该在预期损失和费用发生时,将负商誉确认为收益。
负商誉损失相关
(2)如果负商誉与预期未来的损失和费用有关,不超过所购得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负商誉,应当在所购得非货币资产的折旧年限内平均分摊;超过部分应当立即确认为收益。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将其全部作为递延收益,并规定在5年内等额摊销。这种作法与购并过程中的正商誉处理方法相对应。但我认为,对于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应从负商誉形成的原因和性质出发,以及合并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作不同的处理;如果负商誉的产生确系高估被购并企业资产价值所致,则应先将其等比例冲销非货币资产的价值直到与购买成本平齐后,再将其余额列为某项负债,以便冲减购买企业未来发生的损失。若负商誉是由于被购并企业存在着隐形负债等不利因素形成的(存在有许多退休职工和冗员),则负商誉应作为“一种负债”,如“应付退休职工费用”或“应付下岗职工安置费”处理,而不能作为递延收益处理,以备在将来发生相关费用时低减费用。
以上就是牛算盘小编有关负商誉是什么概念?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包括哪些?给出的解答,希望对大家了解负商誉的概念以及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财税知识的,敬请关注牛算盘财务软件吧。